基于深度学习的信道估计

Mehran Soltani, Vahid Pourahmadi, Ali Mirzaei, Hamid Sheikhzadeh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的深度学习(DL)算法。 我们将快衰落通信信道的时频响应视为二维图像。 目的是使用导频位置处的一些已知值来找到信道响应的未知值。 为此,提出了一种使用深度图像处理技术、图像超分辨率(SR)和图像恢复(IR)的通用流程。 该方案将导频值整体视为低分辨率图像,并使用与去噪 IR 网络级联的 SR 网络来估计信道。 此外,还提出了所提议管道的实现。 估计误差表明,该算法与充分了解信道统计信息的最小均方误差 (MMSE) 相当,并且优于 ALMMSE(线性 MMSE 的近似值)。 结果证实该管道可以有效地用于信道估计。

索引术语:
通道估计、深度学习、图像超分辨率、图像恢复

简介

正交频分复用 (OFDM) 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方法,用于解决无线信道中的频率选择性衰落问题。 在通信信道中,接收到的信号通常会因信道特性而失真。 为了恢复发送的符号,必须在接收机处估计和补偿信道效应。 通常,接收器使用一些称为导频的符号来估计信道,这些符号在时频中的位置和值对于发射器和接收器来说都是已知的。 根据这些导频布置,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结构:块型、梳型和格型[1] 在块型布置中,导频在所有子载波上的 OFDM 块的开始处周期性地发送,而在梳型布置中,导频出现在少数 OFDM 符号的少数子载波中。 在点阵型布置中,导频沿着时间轴和频率轴以给定周期插入到菱形星座中。

传统的基于导频的估计方法,即最小二乘(LS)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利用时频网格中的导频值来找到信道响应的未知值。 这些算法已在各种条件下进行了优化[2] 与不需要有关信道统计信息的LS估计相比,MMSE估计通过利用信道和噪声方差的统计来产生更好的性能。 为了在实际场景中使用 MMSE,提出了一些方法来降低该方案的复杂性并使用信道统计的估计而不是精确的信息。 [3]中,在快衰落信道中提出了MMSE的近似线性版本(ALMMSE),由于减小了相关性和滤波的大小,其复杂度远低于原始MMSE矩阵。

最近,深度学习(DL)在通信系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通信系统中,人们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增强不同传统算法的性能,包括调制识别[4]、信号检测[5]、信道均衡[6]、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7]和信道估计[8][9] [8]中,通信系统被视为黑匣子,并且使用端到端DL架构来进行信号发送/接收。 编码、解码、信道估计和通信链路的所有其他功能都隐式嵌入到 DL 块中。 更具体地说,该方法无法明确地找到信道时频响应,因此对于需要完整信道响应的应用来说无效。 [9]中,将通道矩阵视为图像,然后使用去噪网络进行通道估计。 这项工作重点关注沿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空间(在多天线场景中)的信道矩阵,而不是讨论每个 Tx/Rx 链路的时频响应。

受此启发,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 DL 的 OFDM 系统信道估计框架。 在该方法中,信道响应的时频网格被建模为仅在导频位置处已知的二维图像。 具有多个导频的通道网格被视为低分辨率(LR)图像,而估计通道被视为高分辨率(HR)图像。 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方法来估计信道网格。 首先,使用图像超分辨率(SR)算法来增强LR输入的分辨率。 然后,利用图像恢复(IR)方法来消除噪声影响。 对于 SR 和 IR 网络,我们分别使用了两种最近开发的基于 CNN(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SRCNN [10] 和 DnCNN [11]Denoising。 本文的贡献总结如下:

  1. 1.

    将通道时频响应建模为图像。

  2. 2.

    将导频位置中的信道响应视为 LR 图像,将估计的信道响应视为建议的 HR 图像。

  3. 3.

    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和图像去噪技术来估计通道。

在本文的其余部分安排如下。 II 节简要概述了传统方法的信道估计。 III部分介绍了所提出的基于DL的信道估计器的结构。 IV 节介绍了仿真结果,最后 V 节总结了本文。

背景

II-A 信道估计

在OFDM系统中,对于第k时隙和第i子载波,输入输出关系表示为:

Yi,k=Hi,kXi,k+Zi,k. (1)

考虑大小为 NS×ND 的 OFDM 子帧,时隙索引 k 介于 [0,ND1] 和范围之间子载波索引i的值为[0,NS1] (1) 中,Yi,kXi,kZi,k 分别是接收信号、发射 OFDM 符号和高斯白噪声。 Hi,k𝐇NS×ND(i,k) 元素。 𝐇表示所有子载波和时隙的信道时频响应。 为了估计信道,特别是在有衰落的信道中,时域响应表示为𝐇={𝐡[1],𝐡[2],,𝐡[ND]},其中每个𝐡[k]是信道频率响应k时间段 LS方法估计导频位置处的信道。 如果我们将LS估计信道视为对角矩阵𝐇pLSNP×NP,则𝐇pLS可以通过求解来估计:

𝐇^pLS=argmin𝐇p𝐲p𝐇p𝐱p22, (2)

其中 ||.||22 距离,𝐇^pLSNP×NP 是估计的对角矩阵。 𝐱p 包含已知的导频值,𝐲p 是相应的观测值。 (2) 的优化结果为𝐡^pLS=diag(𝐇^pLS)=𝐲p/𝐱p 为了找到导频位置以外的点的信道值,我们必须应用二维插值方法。比 LS 更好的选择是 MMSE 估计器,它是通过将导频符号位置处的 LS 估计乘以滤波获得的矩阵AMMSENL×NP[12]

h^dMMSE=AMMSEh^pLS, (3)

其中 h^dMMSENL×1 (NL=NS×ND) 是信道响应的矢量化 MMSE 估计 𝐇 在子帧 d 处。求滤波矩阵,均方误差(MSE),

ϵ=𝔼{𝐡dAMMSEh^pLS22}, (4)

必须最小化。 最小化 (4) 会导致

AMMSE=𝐑𝐡d𝐡p(𝐑𝐡p𝐡p+σn2(𝐱𝐱H)1)1, (5)

其中,矩阵𝐑𝐡d𝐡p=𝔼{𝐡d𝐡pH}表示期望子帧与导频符号之间的信道相关矩阵,矩阵𝐑𝐡p𝐡p=𝔼{𝐡p𝐡pH}表示导频符号处的信道相关矩阵。 显然,只有当通道的相关矩阵(表示为𝐑)完全已知时,MMSE 才有用。

II-B 超分辨率和图像修复

考虑到低分辨率和噪声图像,已经提出了几种技术来再现更高分辨率和噪声更少的图像。 图像超分辨率(SR)是一类用于图像分辨率增强的技术。 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尤其是深度全卷积网络,在从 LR 图像输入恢复 HR 图像的问题上取得了高性能。 最近,超分辨率卷积神经网络(SRCNN)[10]被提出以端到端的方式在LR/HR图像之间进行映射。 除了 SR 技术之外,还可以应用图像恢复 (IR) 算法来消除/减少图像上的噪声影响。 文献中已经提出了各种 IR 模型。 例如,在[11]去噪中,提出了一种前馈去噪卷积神经网络(DnCNN)方案,该方案利用残差学习和批量归一化来加速训练过程。

IIIChannelNet

III-A 频道图片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关注一对 Tx 和 Rx 天线之间的一条链路,即我们有单输入、单输出 (SISO) 通信链路。 对于该链路,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信道时频响应矩阵𝐇(大小为NS×ND)具有复数值,可以表示为两个二维-images(一张用于实值的二维图像,另一张用于虚值的二维图像)。 具有 ND=14 时隙和 NS=72 子载波的样本通道时频网格的归一化实/虚 2D 图像示例(基于长期演进 (LTE) 标准)如图1所示。

III-B 网络结构

2展示了所提议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信道估计管道(称为 ChannelNet)的概述。 目标是使用传输的导频来估计信道的整个时频。 与LTE标准类似,导频传输采用格型导频排列。

Refer to caption
图1: 样本通道时频网格的归一化实部/虚部二维图像的示例

导频位置 h^pLS 处的信道估计值(可能有噪声)被视为信道图像的 LR 和噪声版本。 为了获得完整的通道图像,提出了两阶段训练方法:

  • 在第一阶段,实现了一个 SR 网络,它将 h^pLS 作为矢量化的低分辨率输入图像(一次是实部,然后是虚部)并估计通道响应 𝐇

  • 在第二阶段,为了消除噪声影响,将去噪 IR 网络与 SR 网络级联。

Refer to caption
图2: 所提出的基于 DL 的信道估计的流程

对于SRIR,我们使用了SRCNN[10]DnCNN [11]分别进行去噪。 由于页面限制,我们无法用图解来展示它们的结构。 但在较高层面上,SRCNN 首先使用插值方案来查找高分辨率图像(通道)的近似值,然后使用三层卷积网络提高分辨率。 第一个卷积层使用 64 个大小为 9×9 的滤波器,第二层使用 32 个大小为 1×1 的滤波器,两者均随后进行 ReLu 激活。 最后一层仅使用一个大小为 5×5 的滤波器来重建图像。 DnCNN(详细信息参见[11]Denoising)是一个基于残差学习的网络,由20个卷积层组成。 第一层使用 64 个大小为 3×3×1 的滤波器,后跟 ReLU。 随后的 18 个卷积层中的每一个都使用 64 个大小为 3×3×64 的滤波器,然后进行批量归一化和 ReLU。 最后一层使用一个 3×3×64 过滤器来重建输出。

III-C 训练

让我们用 Θ={ΘS,ΘR} 表示所有网络参数的集合,其中 ΘSΘR 分别表示 SR 和 IR 网络的参数值集合。 ChannelNet 的输入是导频值向量 h^pLS,输出是估计的信道矩阵,表示为 𝐇^

𝐇^=f(Θ;h^pLS)=fR(fS(ΘS;h^pLS);ΘR),

其中 fSfR 分别是 SR 和 IR 函数。 网络的总损失函数是估计信道响应与实际信道响应之间的均方误差 (MSE),计算公式如下:

C=1𝒯hp𝒯f(Θ;h^pLS)H22, (6)

其中 𝒯 是所有训练数据的集合,H 是完美通道。 在(6)训练中,𝒯是集合的大小。 为了简化训练过程,我们使用两阶段训练算法。 在第一阶段,我们最小化 SR 网络的损失,C1

C1=1𝒯hp𝒯ZH22, (7)

其中Z=fS(ΘS;h^pLS)是SR网络的输出。 第二阶段,我们冻结SR网络的权重,并通过定义H^=fR(Z;ΘD)并最小化损失函数C2来找到去噪网络的参数:

C2=1𝒯hp𝒯H^H22, (8)

请注意,与基于图像的技术类似,网络的最佳权重取决于 SNR 的值;因此,为了获得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针对每个 SNR 值重新训练网络。 这种方法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因为 SNR 值是连续的。 然而幸运的是,正如 IV 部分的结果所示,针对几个 SNR 值(在我们的例子中只有两个值)的训练网络仍然可以带来良好的性能。

IV 模拟结果

在本节中,我们训练网络并评估一系列 SNR 的 MSE,并将结果与​​广泛使用的基线算法进行比较。 我们考虑发射器和接收器处的单个天线。 对于信道建模和导频传输,我们使用了维也纳大学开发的广泛使用的LTE模拟器,维也纳LTE-A模拟器[13] 使用 GPU 后端的 Keras 和 Tensorflow 用于实现我们提出的方案。 对于 SR 和 IR 网络,训练率设置为 0.001,批量大小为 128,最多 500 次迭代。 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分别由 32000、4000 和 4000 个通道组成111 Source code : https://github.com/Mehran-Soltani/ChannelNet 与 LTE 一样,在我们的模拟中,每个帧由 14 个时隙和 72 个子载波组成。 对于Vehicle-A(VehA)和SUI5(长时延扩展模型)无线信道模型,载波频率为2.1 GHz,带宽为1.6 MHz,UE(用户设备)速度为50 km为了查看性能,我们将所提出的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与三种最先进的算法(即理想 MMSE、估计 MMSE 和理想 ALMMSE [3])进行了比较。 当每帧使用 48 个导频时。 估计信道实现与实际信道实现之间的 MSE 被视为性能指标。 VehA 的结果如图3 所示。 请注意,理想的 MMSE 具有最佳性能,并给出了可实现的 MSE 的下限,因为信道相关矩阵应该是完全已知的(没有任何错误),这在实际应用中不是有效的假设。 估计 MMSE 尝试根据接收信号估计相关矩阵,而理想 ALMMSE 是理想 MMSE 的近似对应物(但仍然具有信道统计的完整知识)。 3表明,对于低SNR值,所提出的在12dB SNR值(用深度低SNR表示)训练的ChannelNet具有与理想MMSE相当的性能,并且具有更好的性能与理想的 ALMMSE 和估计的 MMSE 相比。 此外,可以观察到,在中间 SNR 值左右之后,在 22dB SNR 值(表示为深度高 SNR)下训练的网络的性能将优于深度低 SNR。 因此,我们将 SNR 范围分为两个区域。 当SNR值较低时,我们通过深度低SNR网络来估计信道,超过阈值时,使用深度高SNR网络。 可以看出,对于高于 23 dB 的 SNR 值,深度高 SNR 的性能将再次失败,必须训练另一个网络;尽管只要 SNR 低于 20 dB,两个生成的网络就足够了。 与 SUI5 模型相关的 MSE 结果如图4所示。 一般来说,由于信道复杂度较高,所有方案的性能均低于 VehA 模型。 更有趣的是,在 SNR 值为 5dB 后,我们可以观察到 ALMMSE 和估计 MMSE 等方案显着退化,而所提出的深度模型仍然可以发现底层统计数据并达到可接受的 MSE。 正如我们所期望的,Ideal-MMSE 具有最佳性能,但在实际场景中无法实现,因为它需要充分了解正确的信道统计信息。

Refer to caption
图3: VehA 信道模型的信道估计 MSE(以 SNR 表示)。
Refer to caption
图4: SUI5 信道模型的 SUI 信道估计 MSE。

为了展示该算法的性能,考虑VehA信道模型,在20dB信噪比水平下不同导频数量的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在该特定 SNR 值下训练的 ChannelNet 优于估计 MMSE 和理想 ALMMSE 方法,并且与理想 MMSE 相当。

Refer to caption
图5: 导频数量方面的信道估计的均方误差。

V 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 ChannelNet,这是我们最初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通信系统信道估计算法。 在该方法中,我们将衰落信道的时频响应视为二维图像,并应用 SR 和 IR 算法根据导频值找到整个信道状态。 结果表明ChannelNet的性能与MMSE算法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已经介绍了两步网络训练过程,我们还讨论了如何使用多个 ChannelNet 来最好地估计通道。

参考

  • [1] S. Coleri, M. Ergen, A. Puri, and A. Bahai, “Channel estim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pilot arrangement in ofdm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 48, pp. 223–229, Sep 2002.
  • [2] Y. Li, L. J. Cimini, and N. R. Sollenberger, “Robust channel estimation for ofdm systems with rapid dispersive fading chann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vol. 46, pp. 902–915, Jul 1998.
  • [3] M. Šimko, C. Mehlführer, M. Wrulich, and M. Rupp, “Doubly dispersive channel estimation with scalable complexity,” in 2010 International ITG Workshop on Smart Antennas (WSA), pp. 251–256, Feb 2010.
  • [4] T. O’Shea and J. Hoydis, “An introduction to deep learning for the physical layer,” 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vol. 3, pp. 563–575, Dec 2017.
  • [5] N. Samuel, T. Diskin, and A. Wiesel, “Deep mimo detection,” in 2017 IEEE 1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ignal Processing Advan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PAWC), pp. 1–5, July 2017.
  • [6] D. Erdogmus, D. Rende, J. C. Principe, and T. F. Wong, “Nonlinear channel equalization using multilayer perceptrons with information-theoretic criterion,” in Neural Networks for Signal Processing XI: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Workshop (IEEE Cat. No.01TH8584), pp. 443–451, 2001.
  • [7] C. Wen, W. Shih, and S. Jin, “Deep learning for massive mimo csi feedback,”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pp. 1–1, 2018.
  • [8] H. Ye, G. Y. Li, and B.-H. Juang, “Power of deep learning for channel estimation and signal detection in ofdm system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7, no. 1, pp. 114–117, 2018.
  • [9] H. He, C. Wen, S. Jin, and G. Y. Li, “Deep learning-base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beamspace mmwave massive mimo system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7, pp. 852–855, Oct 2018.
  • [10] C. Dong, C. C. Loy, K. He, and X. Tang, “Image super-resolution using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vol. 38, pp. 295–307, Feb 2016.
  • [11] Denoising K. Zhang, W. Zuo, Y. Chen, D. Meng, and L. Zhang, “Beyond a Gaussian Denoiser: Residual Learning of Deep CNN for Image Denoi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vol. 26, pp. 3142–3155, July 2017.
  • [12] S. Omar, A. Ancora, and D. T. M. Slock,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general pilot-aided linear channel estimation in lte ofdma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to simplified mmse schemes,” in 2008 IEEE 1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pp. 1–6, Sept 2008.
  • [13] C. Mehlführer, J. Colom Ikuno, M. Šimko, S. Schwarz, M. Wrulich, and M. Rupp, “The vienna lte simulators - enabling reproducibil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EURASIP Journal on Advances in Signal Processing, vol. 2011, p. 29, Jul 2011.